|
疫情期间“停课不停学”,启赋儿童康复 训练中心线上课程第22课 《口腔感知觉家居训练》
口部定位治疗之二;口腔感知觉家居训练 1;授课老师:付老师 2;教具准备:棒棒糖,棉签,感知豆袋,海绵棒,按摩牙刷,按摩震动棒。感统刷,触觉球,冰袋,红T咬胶,一次性手套,酸甜苦辣咸食品。 3;教学目标: ① 通过触觉刺激,本体觉刺激,温度觉刺激,味觉刺激:使儿童能够接受不同种食品进食,刷牙。 ② 能够正面接受训练者触碰身体,面部,下颚,脸颊内表面,舌,硬腭,牙龈刺激。 ③ 通过训练能够食用各种食物带来的快乐!
一;教学过程(教案) (一)口部触觉敏感评估 1;面部和颈部 刺激方法:用手、手指或布轻轻地刺激面部和颈部,包括脸颊、鼻子、咀嚼肌、下颌以及下颌下区域。 高敏反应:儿童拒绝触碰或允许触碰但表现出不适、推开、害怕、面部扭曲或唇部收缩的状态。情况严重的时候,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呕吐的现象。 低敏反应:儿童可能根忽视了触摸,或者根本不作任何反应,或者还渴望接受更多的触觉刺激。 2;双唇 ,舌 齿龈 脸颊内表面 硬腭 口咽部 跟以上评估方法一样,用海绵棒触碰,孩子抗拒则高敏,孩子无反应或渴望触碰则低敏。 (二)口腔感知觉障碍表现 1.触觉低敏:对触觉的输入反应过少。如喜欢食物团大,含饭,不愿意咀嚼,吞咽困难,味道浓、有声食物、喜欢咬东西,流口水。 2.触觉高敏:对触觉的输入反应过大。如抗拒工具、不刷牙,挑食,囫囵吞枣,不喜欢软绵绵食物,拒绝拥抱、不喜欢有声食物、吐口水。 3.混合型触觉敏感:高敏、低敏或正常敏感度的组合。 4.波动性触觉敏感:触觉反应随时间改变。 5.防御性触觉过敏:对触觉刺激有着负面的或情绪的反应。往往合并有心理行为问题。
(三)口腔感知觉触觉训练常用方法 1;身体触觉刺激和口腔外触觉刺激 ①触觉球(感统刷) 刺激作用:触觉高敏—脱敏、低敏—提高敏感性、触觉防御—消除防御。 操作部位:脚→手→背部→颈部→脸部→唇外部 操作要点: 高敏:大力、大面积、速度慢、远心方向 低敏:小力、小面积、速度块、近心方向 操作次数:3-10次/组, 刺激次数:1-10组/天
②感知豆袋(小公仔玩偶) 作用:适用于极度高敏或触觉防御的受训者。 进阶:从光滑→粗糙→毛绒感→刮擦感的质感;身体→面部和嘴唇外的触碰。 操作方法: 阶段1:自己把玩; 阶段2:抛接游戏; 阶段3:从下到上; 阶段4:从外到内; 阶段5:面部和嘴唇触碰,到此阶段才可以开始海绵棒、口部按摩或咬胶等的训练。
2;口腔内触觉刺激--海绵棒+按摩震动棒 1、操作部位:唇部(左右) →内脸颊(上下) →上下牙龈→舌面(以“z”从前往后) →舌边(从前往后达到3/4) →上腭(以“z”从前往后,出现呕吐反应为止) 2、操作方法:海绵棒来回摩擦或者滚动 3、刺激次数:1-10次/每个部位 /组 4、达标标准:达到上腭,无出现抵抗现象 5、口肌目标:达到正常口腔感知觉,圆唇刺激; 6、目标发音:o u 7、训练次数:1-10组/ 天 8、操作要点:高敏:大力、大面积、速度慢、远心方向; 低敏:小力、小面积、速度块、近心方向 9、增加刺激:振动、味道、温度(冰水)
3;口腔触觉刺激--徒手手指口腔内刺激/内外按摩 操作: 1.徒手口腔内外按摩 2;操作方法;手食指中指敲打咬肌→颈部轻轻触碰→脸部(从耳根至嘴角点揉式按摩)→唇部四周点压,唇牵拉,唇对捏,唇来回o-i口型→内脸颊点揉→舌头伸缩牵拉→拇指食指托住下颌骨上下运动 训练次数;每个地方10次/组,1-10组/ 天。
(四)本体觉刺激 1.部位晋级:身体→脸颊和唇周→口腔内 2;训练方法;①唇,内脸颊肌肉牵拉,②电动牙刷:按摩震动棒 作用:口腔内按摩、感知觉训练 操作:唇→内脸颊→牙龈→舌面→舌边→舌尖→硬腭→软腭 时间:每个部位10-30秒/次
(五)温度觉刺激 1; 冷刺激 作用:有助于锻炼患者耐受原本不愿意或者不能耐受的触觉刺激; 用具:冰、冰棉棒、冷食物、湿冷毛巾或冷手。 操作:1.吸吮冰;2.含冰块;3.吹冰水;4.冰棉棒口腔内刺激;5.吃或喝冷食物;6.冷敷脸部。 2; 热刺激法 作用:有助于锻炼患者耐受原本不愿意或者不能耐受的触觉刺激; 用具:干毛巾或毛毯、热食物、热手、热水袋或电热宝。 操作:1.热敷脸颊部;2.吃或喝热食物 3; 口腔内冷刺激 操作: 使用冰牙签对口腔内进行冰按摩:唇→内脸颊→牙龈→舌面→舌边→舌尖→硬腭→软腭;
(六)味觉刺激:酸甜苦辣咸 酸:舌边 n l 甜:舌尖 j q x z c s 苦:舌根 g k h 辣:舌叶 咸:舌尖中 d t zh ch sh r
(七)感知觉刺激的居家训练 居家“刷牙” “刷牙”顺序:唇部(左右)→内脸颊(上下)→上下牙龈→舌面(以“z”从前往后) →舌边(从前往后达到3/4) →上腭(以“z”从前往后,出现呕吐反应为止) “刷牙”工具:海绵棒→硅胶牙刷→牙刷→电动牙刷 “刷牙”次数:1-10次/天 二:教学总结 1、用具选用适当(易清洁和消毒) 2、要随时注意防御性触觉反应的出现(面部歪曲、呕吐等) 3、介入速度要缓慢, 要根据身体部位的差异性调整刺激方法和策略 4、体位选择要适当,枕头高度要合适,坐位:三个90 度 5、尊重孩子意愿,不能强迫,循序渐进。 6、把训练介入生活当中,早晚刷牙,进食时介入多种味道食品。玩触觉游戏等。
|